《六国论》课内精练

小编:

六国论

苏 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全部

D.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通“倘”,如果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以有尺寸之地

B. ①与战败而亡者 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 ①与战胜而得者 ②此言得之

D. ①固不在战矣 ②理固宜然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六国互丧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赂秦而力亏 ②然后得一夕安寝

③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⑤斯用兵之效也 ⑥洎牧以谗诛

A. ①③⑥ B.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有的国家虽然没有赂秦,但赂者破灭了,不赂者因势单力孤也难免破灭。所以说,六国互丧,根子在于赂秦。

B.用宝贵的国土贿赂秦国,以求得短暂安宁,是愚蠢的行为。因为暴秦的贪欲是无限的,诸侯之地是有限的,日削月割,最终必然灭亡。

C. 齐、燕、赵三国未尝赂秦。齐国亲附秦国,继五国灭亡之后而灭亡;燕、赵两国虽然一直用武力与秦国抗衡,但终因智力孤危而败亡。

D. 文章结尾表明了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而要振奋精神,用强硬的军事手段捍卫国家的主权。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文: 。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

【答案及解析】

1. C【解析】殆:几乎、差不多、将要等。

2. D【解析】D项的两个“固”都是名词,本来、原本等。A.项①以:连词,因为、由于;②以:副词,才。B项①亡:动词作名词,丧失、失去(的土地);②亡:动词,灭亡、破灭。C项①得:动词、得到、获得;②得:形容词,正确、符合(道理)。

3. A【解析】②说的是用土地贿赂秦国而换得的短暂安宁;⑤说的是用武力对抗秦国所取得的效果。这两项不是灭亡的原因,不能入选。

4. C【解析】“一直用武力与秦国抗衡”,与文意不符。“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说明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5. (1)把秦国(通过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前者实际上是(后者)的一百倍。

(2)如果凭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却跟随六国(走他们)灭亡的老路,这样(国家的命运)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草色遥看近却无》阅读答案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形势政策心得体会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