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评析

小编:

《小池》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第11页至12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小池” 这首诗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二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在教学中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吟咏春天

孩子们,伴着春风,随着春雨,春姑娘来了,她吹红了桃花,点绿了柳树,大地立刻成了一幅五彩的画。有多少诗人用他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我们来背背。(学生背诵春天的诗,复习上节课的《咏柳》。)

2、(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趣图)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先一个一个说,再连起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小荷花池、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蜻蜓。

3、导入新课,揭题。

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用一首小诗描绘了他见到的这个初夏的荷花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小池

杨万里

强调“池”是翘舌音,小池就是刚刚课件中的荷花池。

学生读课题。

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由复习上节课描写春天的诗自然过渡到这节要学习的描写夏天的诗,通过语言上的惯性,保持浓郁的诗意氛围。再由生动的课件建立表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古诗学习的困难也就分散了一半。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2、学生自由读诗。

3、检查自读及识字情况。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教师重点指导:

惜,xī,11笔,左右结构,左边竖心旁,右边昔字边。

照,zhào,13笔,上下结构,下边是四点水,注意读准翘舌音。

柔,róu,9笔,上下结构,上边是矛字头,下边是木字底,注意上边“矛”的写法。

4、指名读全诗,并评价正误,语速是否适度。

5、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本课要求识记的字词不多,但依然是重点,是学文的基础。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在诗中找出来。学生指出:泉眼、树阴、小荷、蜻蜓。教师板书。

“泉眼无声溪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引导置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根据诗句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感知、想象出细细的泉水缓缓地涌出,绿树茂密的树叶遮住阳光形成的树阴映照在清清的水面上的画面。从“惜”和“爱”感受作者赋予事物的情感。

2、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

(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读中饱含“舍不得”)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

5、男女比赛读。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 演示课件,师读三、四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荷”和“蜻蜓”的?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什么?

“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学生逐步交流)

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2、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3、全班朗读。

4、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全班感情朗读全诗并试背诵。

【设计意图】借助生动的画面,捕捉关键的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让重点突出,使难点分散,诗意自然平铺于学生面前。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想知道他们在盛夏时节的美景吗?(出示满池的荷花的画面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设计意图】感受杨万里的又一首描写盛夏荷花的诗,与辉映,增强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增加古诗的积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更加热爱生活,陶冶情操。

五、写字指导

强调“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学生练写。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整体设计意图】整节课,教师以诗引诗,以美创美,以情激情,诗意在语文课堂上轻舞飞扬,学生在幽静的小池美景中徜徉。上课伊始,教师先组织学生背诵春天的诗,既复习检查上节课的内容又让学生一上课便沉浸于浓浓的古诗氛围中,而后,通过播放夏天情趣图的课件,诗的韵味便悄然地弥漫于整个课堂,弥漫于学生的心中,打下轻松学习古诗的基调;课中,教师步步为营的引导,声情并茂的描绘,多彩优美的图画,再现了初夏小池的美景,把学生带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心为所动,情为所牵;最后古诗拓展与相辅相成。一节课就像一首心灵流动的乐章,似一篇文心涌动的诗篇,如一幅清新宜人的图画,引人入胜。

【教学评析】此篇教学设计,主线清晰,细节饱满。教学中以诗意的自然景色直观导入,设置浓郁的古诗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配以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对诗句诗意的体会,教师引导逐层深入,由字到词到句,环环紧扣,充分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后拓展延伸恰到好处。课如此文,清新、恬静,诗意盎然。

(作者单位:兴城市东辛庄小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形声结合识汉字》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30至31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形声结合识汉字》这节课对形声识字的方法是一次总结,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这种识字方法,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识字量,在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不少识字方法.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的方法,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要鼓励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使自己认识更多的汉字。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三个基本字"仑、仓、尧"带出的一串生字及它们的组词.第二部分是帮助理解和熟记生字的一首儿歌,文中还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提供了识字的情境。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的设计运用了游戏活动的教学手段,利用情趣牵引,启发学生自主识字。

教学目标

1、 熟悉“仑、轮”等16个会认字,会写“仑、轮”。

2、 进一步认识形声结合识汉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3、 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爱好,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谈话:我知道同学们都是猜谜能手,看谁猜谜本领大!听好了,

谁是保护庄稼好卫兵?(青蛙)

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啦!

(出示活动偏旁的生字卡片)

猜一猜,“青”加上日字旁是什么字?“青”分别加上“三点水”、“目字旁”、“言字旁”各成什么字?

“清、晴、情、请”这四个字都是形声字,利用“形声结合”的方法,我们将会更轻易熟悉更多的汉字。齐读课题:《形声结合识汉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快来看。(大屏幕出示“聪明的一休”的图片)

大家伙肯定都喜欢聪明的一休,我也喜欢他。小一休知道咱们班同学识字本领强,想和你们比一比,赛一赛,争当识字大王!你们敢和聪明的一休比赛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伊始,创设猜谜游戏,由学生熟悉的一休入手,鼓励学生和一休比赛识字,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自主识字,寻找规律

快速打开书第30页,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生字新词,可别输给一休啊!(让学生充分的读字词)

学会的同学坐好吧!和小伙伴在一起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把

你学会的字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好吗?(同桌合作读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有把握会读的同学挺直身体,往这看(用大屏幕出示书中的三组字词)

同桌一组,一人读字,另一人读词,全班开火车读字词。男女生赛读。

我们已经把字词读好几遍了,一休还夸咱们真棒!自己就能读好字词,他很想和你们做朋友,高兴吗?一休说谁善于观察就和谁成为好朋友。

仔细看这三组字,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悄悄的告诉你的同桌吧!(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看法,给说的好的同学发红花)

小结:我们把这一类字叫形声字,这是我们祖先创造汉字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创造的字非常多。形声字方便了我们记忆理解,也体现了祖先的智慧。

这些词语中藏着16个字,我们一定要把它们记住,你有好办法吗?

(出示生字条里的字,让学生把识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问一问,说一说。如:你知道什么(抢)字是什么(扌)旁吗?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如:轮,扩词为三轮车、车轮等词语,理解词意。

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如:同学们在讨论问题多激烈呀!你还能用其它的词语说句子吗?(让学生说一说)

你们真行!一休很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如果把这些字放在儿歌中,还能读好吗?(给足学生读儿歌的时间)

请两名学生读儿歌,其余生听后评一评。之后全班同学看着大屏幕上的儿歌,拍手读。

今天我们识字的方法就是形声结合识汉字,希望大家能掌握这种方法,使自己认识更多的汉字。

游戏:摘果子。秋天到了,农民伯伯的果园里硕果累累,我们一起去帮他们摘果子吧!(出示画有果树并贴满果子的小黑板,找16 个同学到黑板前摘写上字的果子,读对了,大家伙跟着她读,并把果子送给她。)

【设计意图】 让学生乐于学习汉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在情境中识字,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识字,字意的理解和字形的识记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意记忆,让学生潜移默化的领悟了形声字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三、 观察检验,写好汉字

过了这么久,田字格的字还能会读吗?(出示田字格里的字,随

意指读)

这些字不但要会读,更要会写。今天我们先来学写两个字“仑、轮”

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找出关键笔画。

教师范写,提示容易误写的笔画和结构比例。

学生先描红后仿写,老师巡视。

展示学生书写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示范,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的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掌握运笔的方法,最后欣赏评议生字,让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生字。

四、 拓展识字,注重积累

今天我们的识字方法是形声结合识汉字,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边

看电视边识字,还能在街上识汉字……识字的方法很多,同学们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争当个识字大王!你在什么地方记住了哪些字?谁来说说?

聪明的一休夸咱们班的学生个个棒,他想和你们每个人都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吗?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识字,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自主识字,这样,学生既有识字能力,又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在生活中识字,学生等于插上了翅膀,在汉字的自由王国里展翅飞翔。

【整体设计意图】本课设计运用多种形象直观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为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和一休交朋友贯穿整节课始终,调动学生识字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学词、读儿歌,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识字方法,理解字词意思,在交往合作中自觉运用所学的字词,做到学用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利用情趣牵引,借助游戏推理,注重实践、引导积累和运用,体现自主性与实践性,凸显语文学习的特点。

【教学评析】这节识字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和一休交朋友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主动识字的愿望,采用开火车、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开展识字比赛,通过不同活动巩固识字,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乐趣,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激励学生到生活中认识更多的汉字,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较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超越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识字,体现了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样一个新理念。

(作者单位:兴城白塔小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假如》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0课(第 39页至 41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假如”这篇课文是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歌,作者大胆采用想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一个小朋友要用神笔给小树以阳光雨露,给小鸟以米粒,给不幸的西西一双好腿的强烈心愿,表现了新一代儿童关爱他人,希望给人快乐的美好心灵和人文情怀。整首诗内容浅显明了,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浓郁动人,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维训练和语言学习的极好教材。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诗句,感悟语言,体会情感,对于他们来说是难点,需要通过多种方法调动他们的情感,帮助学生读中理解诗句,读中感悟语言,读中体会情感,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我”的内心的感情,引起共鸣,使读文如同出自内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理解诗歌内容。

3、在读书、感悟中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愿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这首诗歌,诗中的小朋友梦想用一支神笔实现心中的愿望,还记得他想实现哪些愿望吗?(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

小树 画太阳、云朵

我要给 小鸟 画谷粒

西西 画一双好腿

小结:诗中的小朋友的愿望是多么纯真和美好啊!那么她为什么要为小树、小鸟、西西做这些事情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歌,体会一下诗中小朋友的美好心灵。

【设计意图】借助教师的设疑激起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再现诗歌主要内容,为学生体会小作者的美好心灵奠定基础。

二、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1、请大家看大屏幕,边看边想,诗歌的哪几个小节能体现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播放带有诗歌1、2小节内容的画面:沐浴着阳光的小树郁郁葱葱,树上的小鸟食宿无忧、愉快生活的情景)

2、学生看后回答,然后指名读1、2小节,想:诗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要给小树画太阳和云朵?为小鸟画谷粒呢?

3、自读1、2小节,思考上面问题,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4、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1)“我“为什么要给小树画太阳和云朵?

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让小树在冬天里,

再也不怕寒冷的袭击。

(播放寒风下摇摆的小树,小树瑟缩的样子和没有雨水的滋润,小树干枯的样子的情景;一个小朋友挥笔画一个太阳,几朵云之后,小树郁郁葱葱,成长的画面。)

(2)如果你是小树,沐浴了阳光雨露,你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小结:是这位小朋友用马良的神笔画了太阳云朵,给小树带来了温暖和力量,让小树快活的成长,现在就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3)指名读——评读——练读——再读——齐读

小结过渡:诗中的小朋友用马良的神笔为小树画太阳、云朵,渴望让小树快乐成长,那么他又为什么为小鸟画谷粒呢?

(4)指名回答。

师引导:当你饿了的时候,妈妈会怎样做?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饥饿中的小鸟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5)引读:有了“我”画的谷粒,现在的小鸟妈妈再也不用——(学生接读)出示:鸟妈妈再也不用 到遥远的地方去觅食,让小鸟饿得喳喳地哭泣。

师用语言渲染指导朗读:鸟妈妈不再用辛苦奔波,小鸟宝宝不再苦苦等待,饿得哭泣,小鸟的心情会怎么样?那就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吧!(再播放小鸟衣食无忧的情景)读第一小节。

引读一二小节:诗中的小朋友为动物、为植物送去了关爱。假如——(学生接读)我要给—— 画一个—— 还有—— 让小树在——

假如—— 我要给——

小结: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还要做什么呢?

(6)学生接读“我要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同时出示西西坐在轮椅上的情景)

对于一个失去双腿的孩子来说他只能怎样?(学生自由谈)望着窗外的景色不能亲近它们,这是多么不幸啊!他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啊!指导读:我要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

a、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西西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出示图片:(有了双腿的西西快乐奔跑的情景)

b、看“我为西西画上了双腿,他再也不会——(学生接读)

c、他会叹息什么?这时的西西心情是怎样的?(开心、快乐)那么怎样读好这段话?读一读吧

d、西西多么开心,就连我们也一样开心,读出西西的开心。读“他再也……”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贯穿以读为主的思想,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通过图片、影象,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三、背诵积累,提升情感

1、诗中的“我”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不幸的西西画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你最喜欢哪个愿望就背下来吧!

2、学生自由背

3、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既达到了语言积累的目的,又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四、拓展延伸,表达情感

诗中的小朋友只有这三个愿望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体会省略号的用意)

对!在我们的身边许多需要我们关爱的人与事物,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呢?出示课件:图片(流浪的小狗,无家可归的孩子,看不到光明的孩子,深受地震灾害的人们)

1、请你也象小作者这样,也来写一写,出示: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画( )

( )

2、学生试写后交流。

【设计意图】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思维中倾注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激情。

五、巩固字词,指导书写

1、出示字卡,指名读

2、学生观察,重点提示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书写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把巩固识字、写字安排在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看似颠倒了顺序,实际上体现了学生识字和记字的一般规律。小朋友识字总是先从整体上关注“轮廓”,再具体分析、尝试记忆,之后通过多次复现来巩固,这样才会有效地记住生字。

六、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神笔吗?对!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爱心,都有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我相信马良的神笔会在你的手中,我的手中,他的手中……

【整体设计意图】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力争“以读书为主”,通过情景的创设,朗读的体验,对话的交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热爱自然,关爱他人。

【教学评析】这篇教学设计在把握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与文中角色进行换位,培养学生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想像,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做什么?加强了学生语言训练;通过朗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之教师的图象、语言的引导,学生会把诗歌读得入情入境,从而受到了教育。

(作者单位:兴城市古城小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能干的钟点工》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第二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树立科学思想,鼓励发明创造,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这篇课文写了机器人到汤姆家做钟点工干家务活的事,显示了机器人的能干和神奇,展现了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生活便利。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机器人外形和能干的特点。

2、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和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

收集机器人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机器人

1、观看机器人的有关图像资料,介绍机器人

2、谈话:看到了这么多机器人,那么,机器人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去汤姆家看看,因为他家今天就来了一位“能干的钟点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妙和阅读的兴趣。

二、回顾前文,思考设疑

1、指名朗读前4个自然段

2、提问:对于这位“钟点工”,你是不是也和汤姆一样充满了好奇?

你想了解他的什么方面?(引导思考学生提出要了解的问题——他长得什么样?他是怎样能干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目的的读书习惯。

三、深入细读,理解感悟

(一)、自由读5——9自然段,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二)、分组解疑:小组内研讨上面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之一,边读边议边圈画——(1)要了解这个钟点工的什么?

(2)从那部分知道的?

(3)画出有关的词句,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

(三)、交流讨论

1、机器人的外形(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出有关的段落,读出有关的句子。

(2)比较和常人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的词语。

2、机器人的能干(学习第7、8自然段)

(1)能干表现在哪里?

擦窗户——思考:对于机器人来说,擦窗户会有什么困难?

机器人擦得怎样?从那两个词体现出来的?(稳稳当当、灵活自由)

打扫房间——思考:机器人打扫房间和我们人类有什么不同?(用装在脚底下的吸尘器——看图体会现代科技的神奇)

机器人把房间打扫的怎么样?(井然有序、一尘不染——想象一下,机器人打扫过的房间是什么样的?)

疏通下水道——

修剪草坪——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机器人是怎样能干的

(3)再读一读7、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不称他是机器人,而叫他“钟点工”呢?(干活和钟点工一样又快又好)

3、提问思考(学习6和9自然段)

(1)除了这么能干之外,汤姆家的机器人还有哪些让汤姆惊奇的地方?(会说话、有绅士风度)

理解“突然”一词,和“果然”进行区别。

(2)为什么会说话又会干活?(人们设计安装了程序)

(3)对于这个机器人,汤姆由刚一见面到后来,都表现出那些不同的反应?说明什么? (不由的笑出声——都看呆了——佩服极了===喜欢)

(四)、小结,回读全文

这个钟点工,帮人们干活,又会说话,又有绅士风度真是太神奇了!不仅汤姆佩服他,你们也很喜欢他,就把汤姆的佩服之情和你们的喜爱之情都读出来吧!——指名读全文。

【设图计意】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读中感悟,再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时强化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适时地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四、思维扩展,激发情感

1、你还知道有哪些机器人?他们能干什么?

2、你能设计一种新型的能为人类服务的机器人吗?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

【设图计意】突破难点,通过扩展训练,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和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五、指导书写

“底”——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提醒注意,正确书写

展示评议,取长补短

【整体设计意图】力求在教学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之后,再入情入境的朗读,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强烈的读书欲望。

【评析】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以点带面,通过激发学生对钟点工的好奇,引出机器人的外形和能干的特点,以及会说话和有绅士风度;同时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全文主题思想,激发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并且相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带着问题去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是,还要注意的是,这篇课文的教学,很容易上成常识课,呆板无趣,因此,需要上课教师在教学中,做好预设,把握生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调控课堂,让课堂焕发语文的光彩。

(作者单位:辽宁兴城 温泉小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坐井观天》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0课《坐井观天》

教材与学情分析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讲的是一只小鸟和一只住在井底的青蛙争论天究竟是大还是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要眼界开阔,不要受自己已有经验的局限,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否则就会像青蛙那样目光狭小,自以为是。课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2---7自然段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与小。文章配有两幅插图,形象的揭示了小鸟与青蛙不同的活动空间,给学生留有丰富想象的空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课故事短小精悍,文字通俗易懂,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却十分深刻,而且这一寓言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过,由于年龄的局限,孩子们正确理解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应该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寓意。

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沿、渴”四个生字,会写“则、渴、喝”三个字以及以下词语:口渴、喝水。

2、学习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能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联系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内容,懂得寓言的寓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青蛙、小鸟头饰、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坐井观天》。学生欣赏动画故事《坐井观天》。

2、交流感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内容。

3、让学生看简笔画,理解题意:画井沿和井壁,请一名学生将纸青蛙贴在图上适当位置。引导学生看简笔画问:谁坐在井里?“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呢?

过渡:《坐井观天》是个寓言故事,它不仅有趣,而且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动画故事中,感知故事内容,初步建立语言和形象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拼读课文,要求:

(1)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用笔标出自然段序号。

2、小组合作学习字词。要求:记字音;用喜欢的办法识记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给字扩词。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强化了主动参与,相互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启发,情感和认识水乳交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

3、检查读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读,师生评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读完课文后,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了解:

A、弄清课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青蛙和小鸟)

B、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天有多大)

三、细读寓言,明白道理

1、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导学生看简笔画提问:青蛙坐在哪里?小鸟飞来,落在哪里?请一名学生根据上面的提问将小鸟贴在恰当的位置,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贴,从而理解“井沿”的意思。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2)、指导朗读。

(3)齐读第一自然段。

2、引导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1)青蛙和小鸟第一次对话说了些什么?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谁来读一读,读后师生评议。(青蛙的话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小鸟的话要读的慢些。)

(3)、你从小鸟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小鸟已经飞了很远的路)

小鸟的话中哪个词应该重读一点?出示词卡“一百多里” 提问:为什么要把“一百多里”这个词读重一点?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4)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5)教师引读,男女生分角色表演读。

教师:一只小鸟飞呀飞,飞过雪山,飞过草地,飞过田野,飞过村庄,它口渴了,落在井沿上找水喝。一只青蛙看见了问:

男生读:“朋友,你从哪来呀?”

女生读:“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挥想象,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3、引导讨论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1)自由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找出最能代表它们各自看法的句子。

(2)、出示句子: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的意思。

讨论: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青蛙为什么会认为小鸟说大话 呢?

②、做小实验:请同学用书卷成圆筒看天,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积极创设情境,学生既有生活经验,又有了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自然就明白了青蛙形成错觉的客观原因,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③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感叹句和问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3)出示句子: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理解“无边无际”的含义。课件出示“辽阔的草原、宽广的大海、无边无际的沙漠和田野。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练习用“无边无际”说话。

【设计意图】注重语言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达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祖国语文的目的。

(4)指导朗读。

①、青蛙和小鸟为了天有多大而争论不休,请同学们回忆平时争论问题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感受,看看谁能把青蛙和小鸟争论时的语气读出来。

②、学生练读,可以自己读,同桌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

③、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4、引导讨论青蛙和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1)自由读思考:小鸟想用什么办法帮助青蛙改变认识?

(2)质疑:青蛙和小鸟“笑”的意思一样吗?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充分发掘青蛙和小鸟的内心活动,体会笑的丰富内涵,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又让学生感悟了寓意。

(4)、读一读,并说一说这样读的理由。

(5)、练习分角色朗读。

5、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假如青蛙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到了天是怎样的呢?这时它会怎么想?投影出示练习题: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到了( ),于是它对小鸟说:“(

)小鸟说:“( )

【设计意图】这一延伸的练习设计,既是读写结合的一次小练笔,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创造欲望,同时也加深了对寓意的理解。

四、链接生活,提高认识。

1、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想对青蛙说些什么?

2、小组合作,戴头饰分角色表演《坐井观天》这个故事。

五、指导写字:则、渴、喝

六 、 布置作业: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整体设计意图】教学中力求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的知、能、情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从而将课堂上的知识内化,并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完成了一个以知育情、以情促知的拓展过程。

【教学评析】

1、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感、形成能力。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读书。

2、小组合作,强化了主动参与、相互交流。教师多次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拓宽了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空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了主动参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启发,情感和认识水乳交融,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

3、 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创设想象。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借助多媒体,,围绕“青蛙跳出井口会怎么样呢”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让每组学生在一个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一次体现其个性魅力,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寓意。

《可爱的西沙群岛 》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第100页至103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课文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英雄儿女守卫祖国的南大门——西沙群岛。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一般人都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大都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守卫、建设、必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投影出示:中国地形图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这是首都北京,我们兴城啊,在这!一直往南走,这就是西沙群岛。他像祖国的南大门一样,是海防的前沿哨所。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

放录像:西沙群岛

师配合画面:那里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更像是奇妙的公园,海滩上有捡不完的贝壳,最有趣的是可爱的大海龟,海岛上群鸟纷飞,绿树成荫。

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学生的感受:物产丰富、美丽、可爱、漂亮等)

大家有那么多的感受,真好。

2、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可爱的西沙群岛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调动学习热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a.明确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b.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a.课件出示:一个卡通小孩: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伙伴豆豆,(屏幕出示:我会认)检查生字新词。海防哨所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插着海滩贝壳鸟粪 肥料 守卫建设必将

把你今天才认识的生字、词读一读。

过渡:这些生字还要在课文里不断的见面,会越来越熟的。现在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西沙群岛。

b.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整体感知

a.大家的收获很多,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小豆豆的收获也不少。你看,他给我们速写了新发现?课件:小豆豆说:你发现了吗?课文在介绍可爱的西沙群岛时是围绕一句话写的,你发现了没有?

b.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请大家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着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记住一定要边读边想边找边圈。

(第二自然段是写海面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写海底的,第五自然段是写海滩的,第六自然段是写海岛的。)

c.师归纳:作者按照地点的变化向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面——(海水颜色多),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多),海滩——(贝壳、海龟多),海岛上——(鸟、鸟蛋、鸟粪多),并且在介绍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它们的特点,使得这些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边出示板书:海面 海底 海滩 海岛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而且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学习伙伴小豆豆,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重点研读:

1、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去细细欣赏这些美丽的景物吧!让我

来到 海边,仔细去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

2、谁愿意先说说你欣赏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具体谈谈?

(师板书:海水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随机理解“相互交错”、“瑰丽无比”

(课文前面写着海水五光十色,后面又写出具体有什么颜色,就想到那里的海水一定很美。)

你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真会读书!(出示海水图课件帮助理解)对呀,西沙群岛的海水五光十色,有——

生齐答: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

3、有不懂的地方吗?

为什么海水会有不同的颜色?

找学生说说海水为什么“五光十色”?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述。(出示带有山崖和峡谷的海底图课件帮助理解)

生: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所以从海面上看,色彩也就不同了。

4、 把你喜欢的语句划出来,并美美地读出来。(生自由划句、读句子)

(指名三个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其他学生评议。)

(出示课件:让学生口头填空第二自然段内容,练习背诵。让学生自己练习填空、再指名填空、最后师生合作读)

5、西沙群岛的海面这么美丽,海底又怎样呢?让我们坐上潜水艇,戴上潜水镜,潜进海底去发现,去探索吧!

刚才我们用了“边读边想,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议论,再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美美地读”的方法来学习第二自然段,学得不错,现在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边说边板书:读、想、议、划、读)

6、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读第三自然段,想:你在海底看见了哪些物产?(用△△标出)2、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试在小组内讨论解决。3、你最喜欢那种海产?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划出有关语句,感情朗读。)(学生按自学提示)

7、海底有哪些物产?你最喜欢什么?谈一谈你的读书所得。

(海底有珊瑚、海参和大龙虾。)

有哪些同学喜欢珊瑚?请站起来。谁也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珊瑚?

生:因为珊瑚的形状有的像花朵,有的像鹿角,很美。

珊瑚真的很美。(出示珊瑚图课件)你还能说说珊瑚像什么吗?

生:珊瑚有的像扇子,有的像树叉。珊瑚的形状有的像菊花,有的像鹿角。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能把珊瑚的美读出来吗?

站起来的同学齐答:能!(齐读)

谁来说说你还喜欢什么?有哪些同学喜欢大龙虾?请站起来。

谁也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大龙虾?(出示大龙虾图课件)

(因为它全身披甲,样子挺威武。)

有哪些同学喜欢海参?请站起来。 同学们为什么都不喜欢海参?

生:因为它懒洋洋的,所以我不喜欢它。

在刚才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蠕动”是什么意思?

生(答):是不动的意思。是动得很慢的意思。

对了。“蠕动”就是像虫子那样慢慢地爬动。(出示海参图课件)

下面,同学们为你喜欢的海产品做代言人,看看谁介绍得准确、有趣。

请大家把你对这些物产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练读,指名三个同学感情朗读,评议)

师生对话: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这里有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还有很多物产,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去欣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运用课件解决难点,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感情朗读、做动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语言,把学到的课文中的语言逐步内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注重学法指导,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整个环节围绕学生的自能读书、自主探究展开,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评析】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中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做到了“以学定教”,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体现得比较好。

这节课形成了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大致模式,基本的教学环节值得推广: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细致研读;在研读过程中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并试着运用这种读书方法。

教学中老师运用了多种手段,如出示地图,西沙群岛的录像,学习伙伴小豆豆的出现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真正持续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在这样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

教师抓住了“语言”这根语文课的命脉,先扶着学生学习语言,再放手让学生学习语言。特别是,“海产品自我介绍”的活动设计非常巧妙──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学生要做海产品的代言人,就必须理解描写海产品特点的词语,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过程也非常到位,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研读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教师要有必要的、画龙点睛的讲解。

《可爱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25课《可爱的西沙群岛》

教材与学情分析

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先写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英雄儿女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通过对西沙群岛的美丽风景的描写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注重培养朗读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词。

2、 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有关的段落。

3、 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电脑出示西沙群岛地图。谈话:在距离海南岛东南约330公里的海面上,有一群岛屿,它们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它就是令人向往,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上的四大岛屿之一,他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有祖国南大门之称。那么你

们想登上西沙群岛游览一番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25课:可爱的西沙群岛。

(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对西沙群岛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1、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 电脑出示)

山峡 珊瑚 绽放 海参 蠕动 威武 产卵

渔业工人 祖祖辈辈 栖息

2、 指名学生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3、 指名汇报,师及时板书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4、 引导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都游览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板书

海面 海底 海滩 海岛 )

设计意图抓住文章的主线,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 理解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

1、 海面 (出示收集的几幅西沙群岛海水图)

谈话: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西沙群岛的大海边,看者西沙群岛的海水,你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在视觉上去感知)

引导读第二段,思考:西沙群岛的海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读文后,回答。(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海水都有那些颜色呢?

这样的海水美不美?你喜欢吗?喜欢就多读几遍。(学生练读、师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得美,读出对海的喜爱和赞美)

谈话:我们也是海边长大的孩子,你见到的我们渤海湾的海水有那么多颜色吗?那么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却是这样的答案五光十色呢?读课文,答案就在课文中。(引导学生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课件中出示)

谈话:特殊的地形造就了西沙群岛海水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使人见了,顿生喜爱之情,下面,让我们一起将这种感觉读出来。(男女生对读)

[设计意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新课标倡导

2、 海底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四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海底生物?并用笔圈画出来。

引导学生回答,并及时板书(海参 大龙虾 珊瑚 鱼)

(1) 珊瑚 (电脑出示)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珊瑚图片,好看吗?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千奇百怪 各式各样 多姿多彩……)

读句子。 理解“绽开” ,体会珊瑚的美。

(2)海参 读句子,想一想,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指导读文 (要读出海参的懒 语速要慢)

(3) 大龙虾 (出示图片) 看看大龙虾有什么特点?(威武)

指导读文 ( 读出骄傲的语气)

小结:在这些海底生物中,你最喜欢谁呢?选择自己喜欢的海底生物,齐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体会珊瑚的美,海参的懒,大龙虾的威武。

3、 海底的鱼

谈话:让我们再潜入海底,去看看那里的鱼。

指名读文,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看看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汇报:师引导说出鱼美,鱼多。

谈话:从哪里看出鱼多、鱼美?读一读,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1) 鱼美

出示各种鱼的图片,问:美吗?引导学生对照图片读一读,指导读出鱼的美。

隐藏一部分语句,对照图片,让学生补充完整。(指导背诵)

(2) 鱼多

谈话:那些语句可以看出鱼多?(成群结队 各种各样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问:鱼真的占了海水的一半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小结: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指导学生夸张的读一读。

(3) 总结构段方式

谈话:四段中有一句话既写出了鱼的多又写出了鱼的美,找出来读一读。

这个句子叫总起句,它和下面几句的关系是总分关系。读文,感受这种关系。(师读总起句,学生读分述句)

[设计意图]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以读代讲,读中品悟

四、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谈话:刚才咱们和作者一起游览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感受到那里的物产的丰富,课文学到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

小结:我们所见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我们伟大的国土上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籍,无数的名山大川,每当在我们游览这些地方时,总会情不自禁的发出“江山如此多娇”希望你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整体设计意图]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我收集了相关的图片制作成课件,给学生一些感性的东西,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整堂课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理解,在读中去感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教学评析]这节课最大特点:就是老师做到了引领学生充分的读书,学生就在这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老师做到了以读带讲。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老师没有采用问答式解读文本的教学,而是先让学生读书,边读边想西沙群岛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总结出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老师问:“好看吗?喜欢吗?喜欢你就多读读吧!”学生就高一声、低一声、轻一声、重一声的读着。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学生读到“懒洋洋”“威武”这两个词时,通过语速、语气、语音的变化,真正读出了海参懒洋洋的蠕动,龙虾浑身披着铠甲的那种威武。这不正是在揣摩、品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吗?语文离不开读,通过学生的朗读,老师范读,学生练读,男女生对读,大家齐读,由读的不好到读的很好,由读的平淡淡到读的有感情。似乎把水读动了,把景读美了。我想此时学生不仅自己看到了眼前这色彩缤纷的美景,就连我们也陶醉在这海水的美色之中了。

这节课另一特点是:老师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行,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老师在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完成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理解重点词语时,引领学生做动作理解“绽开”的意思,通过语气体会“懒洋洋”的意思,用熟悉事物蚯蚓来理解海参的蠕动等等。这节词语的理解都是在自然的读书中完成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体会到了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妙处。对于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教师比较深入的理解文本,一层一层的剥离,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认识总分的构建方式,屏幕上有意留下部分语句,有意留下“有的…有的…”几个词语,引导学生按总分构建方式背诵。不难看出这种做法即有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听,说,读,背能力的培养。这既注重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又有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读书中学生感悟到了我国西沙群岛的海底真是又美丽又富饶。学生由于喜欢西沙群岛的海底,就愿意读书,愿意背诵,情感得到了熏陶。可见本节课三维目标落实得比较到位,特别是前两个目标落实尤为突出。

(作者单位:兴城市南一小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掌声》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29课《掌声》

教材与学情分析:

《掌声》这篇课文选S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本单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爱”的主题。反映的是“相信自己,关爱他人”的主题。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是作者回忆当时一位残疾的同学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自卑,忧郁的心理,鼓起了生活勇气的故事。语言真切朴实,情感充沛,寓意深刻。课文情节对二年级的同学而言理解起来并不困难,通过平时的培养与训练,大部分同学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本班同学,对感情丰富的课文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能够抓住文章的重要词句理解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读懂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但文章包含的哲理及小英的内心变化,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感悟小英的内心活动上,深入体会两次掌声的内在含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小英在两次掌声中内心的变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情境,自读自悟,组内讨论等方式,感受鼓励,赞赏的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爱,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爱。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直插中心

导言:揭题《掌声》。大家回忆一下,文章写谁的什么事?

齐读课题,课文为什么用“掌声”做题目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出示这句话,“我永远忘不了这掌声,因为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指名读。问:“我为什么永远忘不了这掌声?”

练习用“,因为”句式练习说话。

小结:她“永远忘不了”“永远感谢这掌声”,可见掌声对小英的一生具有多么深远的意义呀!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感恩之心,感谢之情)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最后一段话,通过小英的来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精髓,我首先抓住文章的这个中心来展开,让学生的思维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掌声的作用有多大

二、前后对照,感悟变化。

小英以前是怎样的孩子?现在又是个怎样的孩子?你能在课文中找到出处吗?(指名读第5自然段)谁能用一个词说出小英以前是个怎样的孩子?(忧郁)理解“忧郁”,换个词怎样说?她的忧郁表现在哪儿?请看第一自然段。默读用“----”划出表示小英忧郁孤独的句子。抓住“总是”、“默默”“一角”理解这句话。小英还会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

为什么小英会这样呢?书上是怎样写的?用“因为……所以……”把前后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用什么语气读才能把小英的忧郁之情表现出来呢?(自卑、低沉……)

现在小英什么样?让我们再回到第5自然段。体会“……”的作用。

小组讨论汇报表演:A组汇报小英与同学交流的情景。

B组汇报小英与同学做游戏的情景

C组汇报小英与同学排练节目的情景

小结:你们看,现在的小英能与大家一样同学习,共欢乐,她的变化真是大呀,一个忧郁自卑的小女孩不见了。是什么原因使她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得从一次故事会说起。

【设计意图】我紧紧抓住第5自然段,围绕“忧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1自然段,通过表演汇报让学生走进文本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小英,从而感悟到现在的小英生活在同学之中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激发学生对掌声力量的探究。通过换词,用关联词语说话等形式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

三、模拟情境,寻找原因

1、模拟情节:全班同学模拟开故事会,一人扮小英。

2、再现故事内容

师 生

故事会开始了,起初小英的表现是——把头低了下去

接着小英 ——犹豫了一会儿,眼圈红了

再接着小英 ——感动得流下的眼泪

故事讲完了,小英深深地 ——鞠了一躬

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小英 ——微笑着走下讲台

3、追根求源

这其间小英先是眼圈红红的,不情愿,怕羞,接着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是感动的泪水,是委屈的泪水,最后面带微笑,这笑是满意的笑,是自信的笑,是发自内心的感谢的笑。是什么量使她变成这样的呢?(掌声)在这个故事中,共写了几次掌声?把两次掌声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这两句话

1、 那掌声热烈、持久。

2、 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比较两次掌声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字面意思、隐含意思)(第一次:鼓励、支持。第二次:赞赏、肯定。)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小英,你会怎样做?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台下的同学,你又会对小英说些什么?

小结:是啊,一个身患残疾的孩子是多么痛苦!她不愿让人看见她有残疾的腿,她不愿与人交流,更不想表现自己,是掌声改变了她,是掌声唤醒了她的微笑,是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确勇气。让我们来重温一遍课文《掌声》(配乐朗读)感悟小英的变化之大吧!

【设计意图】角色表演是一个体验情境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让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便不是他们自己,同时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然后抓住小英神态、动作词句进行导读,与文本对话,进而发现小英的变化,感悟到小英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抓住两次掌声,体会其不同作用便水到渠成。

四、深化中心,拓展升华

1、配乐朗读全文

掌声是什么?(每人一句)(鼓励、支持、信任、理解、赞美、夸奖、尊重、雨露、阳光……关心……爱)

“掌声就是爱”

2、你什么时候给过别人掌声?什么时候得到过别人的掌声?

3、总结全文:是啊,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掌声,需要爱。我们要主动地给别人爱,同时珍惜别人给自己的爱。最后,让我们把爱送给自己、送给你、送给他、送给我们大家吧,让爱伴随着你的一生,让爱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师生同唱《爱》

【设计意图】“掌声就是爱”,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事例,联系自己的情感经历,进一步体会掌声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最后师生同唱《爱》,实现了爱的内化和迁移。

板书设计:

【整体设计意图】本节课,我打破了从头讲到尾的惯例,顺着学情的需要,我改变了记叙的顺序,先找中心句,弄明白文章所包含的哲理,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词句,将掌声前后的小英进行对比,按着发挥角色效应,引领学生在扮演过程中领会文本,让每个学生都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通过神态动作的再现,理解主人公小英的变化原因来自于掌声的作用。通过过渡词、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积极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充分张扬他们鲜明的个性。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演练的主阵地,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评析】这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教学思想。

1、注意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文章中心句和第1自然段时,让学生用“……因为……”、“因为……所以……”形式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积累语言,在积累语言中学会运用关联词语。在教学“忧郁”一词时,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含义。接着换词说话,从多角度理解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假如你是小英,你会怎么想?”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等等,引导学生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第1、5、6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角色转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今教学课堂,应是学生成为主体的课堂,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让孩子们扮演小英,让孩子们站在小英的立场,去身临其境地思维。这样孩子们通过情感的投入,角色的转换,很快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人文精神体现 在课堂教学之中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整个设计中,我把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开始带着感恩之心,感谢之情去读书,“组内表演,模拟情节”环节,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与心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宽阔平台,让他们尽显个性,愉悦兴奋地做生命的超越。最后拓展情感,人人都需要爱,同唱《爱》的歌曲,学生真正体悟到爱的真谛。

(作者单位:兴城市城东小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三借芭蕉扇》(二)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32课(第138页至141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三借芭蕉扇(二)”这篇课文选编自我国著名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它是“三借芭蕉扇(一)”内容的继续,主要讲述孙悟空二借芭蕉扇和三借芭蕉扇的情况。课文先讲孙悟空知道上了当,就摇身变成牛魔王,巧妙地从铁扇公主那里得到真扇子,这是二借芭蕉扇。再讲气急败坏的牛魔王经过一场激烈地搏斗厮杀,牛魔王招架不住孙悟空的金箍棒,乖乖地把扇子借给了孙悟空,这是三借芭蕉扇。看出孙悟空足智多谋、神通广大、不畏艰险。课文想象丰富,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本来是学生爱读的佳作。但是由于学生对内容相当了解,因为在生活中学生看过此内容的电视剧或动画片,读课文和看动画片相比,学生的兴趣就逊色多了。尤其是面对二年级学生,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课文内容又多。因此如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为重要。此外,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教学重点就是朗读,让学生在精读中理解内容;在品读中升华情感,陶冶情操;在演读中激发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假、辨、偷、跌、扛、戒、扑、虎、塔、

厉、乖、焰”12个生字。渗透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学习孙悟空不畏艰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准备

师生的字词卡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激发欲望。

1、孙悟空知道上了当,借来的是一把假芭蕉扇。他该如何是好呢?今天我们学习连续的课文三借芭蕉扇(二),请大家欣赏连续剧。

(电脑播放影音课文)

2、同学们想演一演课文中的内容吗?那必须闯过两关:自学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设置故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学生全神贯注地感知课文内容后,以“演一演”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胃口,激发学生演的欲望,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读文,学习字词。

⑴出示自学提示:①标出自然段的序号。②圈出生字,连词多读几遍,放在课文中读熟。

⑵学生自学。

⑶分组检查自学情况。

⑷教师检测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开火车读;摘果果游戏(谁读准果果上的字词,摘下的果果就送给谁);比读(比比谁认字多);抢读(看谁读的快、准);

同学们把生字词放在课文中你能读顺吗?

2、轮流读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二借”和“三借”芭蕉扇。)

各在哪些自然段?(一到四段是“二借”芭蕉扇;五到八段是“三借”芭蕉扇。)

恭喜同学们闯过了字词关,现在离目标还有一步之遥。继续加油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字词,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检测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表现。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感悟内容,指导朗读。

1、学习“二借芭蕉扇”

⑴小声读一到四段,注意读好人物的对话。

⑵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要想读好人物的对话,必须注意提示语表述的情感意思,如“假牛魔王故意气冲冲地说”、“铁扇公主笑着说”、“铁扇公主笑嘻嘻地说”、“假牛魔王接过扇子,把脸一抹,现了原形,边走边说”、“铁扇公主气得跌倒在地上,哭喊着”。然后根据内容,想象心理,读出情感。

⑶分角色朗读。

⑷分角色表演。

2、学习“三借芭蕉扇”

⑴轻声读五到八段,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内容。

⑵再读你喜欢的段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重点说孙悟空与牛魔王激烈搏斗的场面。教师引导:①你觉得这一仗打得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②从这些地方体会到孙悟空怎么样?③划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教师小结:搏斗的场面不仅写变成什么,还写了打斗的动作,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⑶指导朗读。

想象当时的场面。假如你是孙悟空或牛魔王,你还会变成什么,怎样进行激烈的搏斗?(先找两名学生试说,获胜者为孙悟空,失败者为牛魔王。再同桌互说。)

⑷感情朗读。

请同学们将这种激烈的氛围带到课文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第七自然段。

⑸经过激烈的搏斗,孙悟空借来了真扇子,这真是一把神奇的扇子。引读第八自然段。介绍分号及使用方法。

3、学习最后一段。

说说从哪看出是“借”芭蕉扇?(从“还”看出。引导学生知道“还”是多音字,并用多音字组词。)

【设计意图】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受到思想教育。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欲望。注重读书的层次性,读书的质量。尤其重视读书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想象心里、想象场面等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书。在此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索中、在实践中亲自感悟读进去与读出来的读书乐趣。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借助文题,概括内容。

请运用补充课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谁三借芭蕉扇,结果怎样。(主要讲了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扇灭了大火。)

通过"三借"感受到借芭蕉扇的不容易。体现孙悟空足智多谋、神通广大、不畏艰险。

小结:题目是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窗户,认真观察,细细琢磨,我们常常有新的发现。

2、你喜欢孙悟空吗?说说为什么。(喜欢。因为他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神通广大,足智多谋,顽皮可爱。他保护师傅西天取经,一路历经千难万险,与妖魔鬼怪搏斗,终于取得真经。他对师傅不离不弃,尽心尽力……)

【设计意图】以题为眼,运用补充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重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以讨论的形式,挖掘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对他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五、拓展延伸,整合资源。

1、“学习链接 ”

《三借芭蕉扇》是《西游记》中的故事。《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明朝人。《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

2、趣味“三”字。

⑴我们今天学习的"三借芭蕉扇",文题中有数字“三”,这里是实指,还有是虚指的,表示数量很多。有趣的“三”,用法精妙。古人很喜欢用,如李白曾写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传统小说《水浒传》中有“三打朱家庄”、“三碗不过岗”;《三国演义》中有“三顾茅庐”;《西游记 》中还有什么?(三打白骨精)据你所知,这里的“三”谁是实指,谁是虚指的?

⑵说一说你知道的带“三”字的成语、谚语或俗语。

(拼命三郎 二意三心 二次三番 一日三省 举一反三挑三检四 三思而行 三年五载 三榜定案 事不过三

三顾草庐 三跪九叩 三姑六婆 三宫六院 三顾茅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⑶回家搜集带“三”字的成语、谚语或俗语。

总结: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经典阐述,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读书对我们一生的成长影响意义重大。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古典名著,我们将利用班会的时间交流读书感受、读书心得、图书介绍等等。

【设计意图】拓展趣味三字及学习链接,让学生感悟中国语言的艺术,中国文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把“课内的语文小课堂”与“课外的语文大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整合课堂内外资源的目的。

【整体设计意图】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文本、学生-学生、学生-教师”的互动对话中学习,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因此我准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游戏、竞赛、表演、想象、知识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力求以读代讲。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读书的成就感。在读书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教育。

【教学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目标明确,环节清晰,重点突出,设计细腻,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树立了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实践、探究中学习生字新词,进行朗读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千方百计的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将课堂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树立课内外整合意识。拓展趣味“三”字及学习链接,让学生感悟中国语言的艺术及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潜移默化的把“课内的语文小课堂”与“课外的语文大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了课堂内外的资源。第三树立了深刻的“简单”语文观。此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读”展开教学。通过由浅入深地读,由面到点地读,由品读到演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陶冶情操。简单的做法,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总之,此课的教学设计实践者新课程的新理念。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植物教案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