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导学案6

小编:

渔 父

问题导学

1.渔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2.《渔父》一文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自主探究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如说去国或者隐居,就像渔父一样。

文法导析

绿叶扶花,烘云托月

文中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心里的话语,运用这种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坚贞不屈的品质。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尝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矢志不移,至死不渝。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可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生活,也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铭记——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

(二)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他却束手无策,于是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成为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

披发行吟泽畔的是屈原。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原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着如屈原,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劝告呢?

文本图解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1)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遁世的隐者形象。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饣甫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此外,渔父又具有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父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

(2)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从而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2.提示:本文虚构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实际上是屈原的自问自答,揭示了屈原内心的矛盾。社会既然如此,自己何苦那么执着呢,自己也有能力去适应它;适应它,自己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不会处在一个危险的境地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说,自己的社会理想,自己的政治理想,还有自我人格的追求,绝不能为一时的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诱惑、压力所动摇,自己要坚持下去。这两种声音,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3.提示:对比手法。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主要是在对比中体现出来的。

(1)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其目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是明辨是非、高洁自奉,而且至死不渝;一个是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

(2)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入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泽畔,痛苦万分;渔父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乐。这两种情景的对比、诱惑,若非意志特强者,恐怕难以自持,然而屈原非但能够矢志不移,而且决意以身殉国,这样,他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就在层层对比中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3)在具体阐说人生态度时,也常常用对比手法。例如:“浊”与“清”、“醉”与“醒”、“身之察察”与“物之汶汶”、“皓皓之白”与“世俗之尘埃”、“濯吾缨”与“濯吾足”是明显的直接并置对比,“深思高举”与“众人皆醉”“举世皆浊”之间,“我独清”“我独醒”与“物之汶汶”“世俗之尘埃”之间等,则是隐含的间接交叉对比。这些对比,纵横交织在文章的义理之中,相反相成,相生相长,把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格比照衬托得十分鲜明清晰。

【自主探究】

提示:观点一:屈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楚国彻底灭亡,自己成为一个亡国奴。他选择自杀,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共亡,决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观点二: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烘云托月法就是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的手法,即衬托。写作中巧妙地使用烘云托月法,或以动衬静,以景衬情,虚实相衬,或从正面衬托,或从反面衬托,都会使文章面目为之一新。

运用烘云托月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选择的陪衬物要恰当、典型。主要事物和陪衬物之间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像。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在写自己与汪伦的深厚友谊时用桃花潭的水来衬托,二者之间既有相同点——深,又有各自的特点:一个是具体的深,一个是抽象的深。用具体的事物来衬托抽象的情感,使读者很容易理解诗人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谊。

2.要处理好“云”和“月”的关系。绘云的目的在于托月,因此,描写“云”时,心中要有“月”这一重心,不要喧宾夺主,要主次分明。

3.描绘“云”要适度,既不可“过分”,又不可“不及”。过分了,就会云遮月暗;倘不及,就不能为月增辉。只有“云”绘得适度,“月”才会显得动人。

范例展示

琴之韵——王昭君

寂香几度瘦。

独倚青梅,手抚琵琶的你将以怎样的怅然虚度晨昏,宛如带雨梨花的你又将以怎样的愁思幽啜几案?

在繁花如织的亭园中,你独坐空阁与残烛相伴,任凭湿透的才情在秋风里缱绻,化成朵朵雨花,看不出一丝悲喜。捡拾的碎片凑成的竟是一曲不堪弹奏的哀音。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麻木的你开始藐视那为守候而云淡风清的空间。

莺愁蝶倦,最是离人恨。汉时的明月因你的眼泪沧桑凄美。

身穿嫁衣怀抱琵琶的你,缓缓推开边塞之门,消失于茫茫大漠。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梢残黛脸稍云。”

由耿直演绎成千秋美谈,可是你的初衷?

长雁孤鸿,天地间竟传来你泪打琵琶的声音,如泣,如诉,如歌。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爱耶?怨耶?

月之波——貂蝉

冻得发紫的月亮再次升起,心中嫣红的花朵被冰雪般的月亮染淡了许多,变成了冷冷的紫色。

那泻于腰际的黑绸,一湾秋水的双眸,欲张欲合的朱唇,显示出你古典恬静的神韵。

你一袭素衣,洁白如雪,冻结了纵横天下的孤傲,倾倒了三国的各路英豪。

假如脉络没有强调你的存在,履痕没有昭示你的冷漠,仅仅是一个柔弱女子的你,怎会以纤纤玉指导演流传千古的连环计使董卓、吕布父子反目?怎会胜过无数刀光剑影扭转乾坤,改写历史?可你却怎么也跳不出历史的羁绊,竟与英雄泪别……

今夜,月儿依旧,蒲团依旧,香炉依旧,小鸟在季节的树梢上不厌其烦地吟唱昨天的传说,而惯于宁静淡泊、惯于恪守沉默的你以一种超凡脱尘的气度,合上素手,用檀香的宁静抚慰着那颗被命运揉搓的心,让这颗心卸下历史的沉重,化作如水的夜波,跳出滚滚红尘,皈依净土!喜耶?悲耶?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坚守自己的信念”“识时务者为俊杰”“坚守自我”“人格与追求”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工商文明的基因》教案教学设计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