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编写说明

小编:admin

一、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奠定了炎黄子孙基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对世界其他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等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比如,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课程的一切目的,都应该落实到相关经典篇章的学习、阅读和分析当中。跟现在的小说散文等比较起来,先秦诸子方面的文章似乎还相当原始,但是它们自有后人不可企及的地方。就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而言,它们都是空前的,甚至也是绝后的。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发展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而阅读、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又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本课程的宗旨,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以上所说的这几个“有益于”。

二、对任课老师的建议

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学用书提供的材料,组织生动有趣、丰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这里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不要脱离了文本讲授和学习这个基础,或者说不要把这门课程上成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或思想史课程。撇开文本的讲授和学习去讨论先秦诸子的思想、文章以及它们的现代价值,诸如孔子的思想如何如何、庄子的思想如何如何、《论语》的文章如何如何、《庄子》的文章如何如何等等,尽管可能会轻松一些,却不足以使学生养成古文阅读和分析的基本功,不足以使学生打好今后在这一方面长效发展的根底。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来体会诸子言论及文章的妙处,来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来品味他们多彩的性情和个性。以丰富和提高学生在阅读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活动,老师们自然会辛苦一些,可是学生则会长期受益。

二、不要把这门课程上成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课。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个人的立身处世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对社会人生中的很多重要问题有非凡的洞见,具有不可磨灭的现代价值。所以,从一个方面来说,这门课程,只有落脚到对文化传统的体认上,才能够使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才能够加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才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思考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门课程,只有落脚到人的成长与发展、落脚到人的立身处世、落脚到人如何因应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上,才足以显示它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诸子的最高价值。处理好这些方面的问题,就能够建立起这门课程的独特优势。比如,学习《论语》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学会推心置腹(将心比心)地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等;学习《孟子》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自信向善、树立高尚的人格等;学习《庄子》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珍重生命、善于因应人生的困境、善于增强生命的韧性、不断克服自我的局限、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等。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这门课程应该立足于张扬先秦诸子具有正面启发和引导意义的一面。从总体上说,先秦诸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其中也有一些消极或者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比如儒家有一些不利于科技发展的思想,法家则有极端专制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倾向等。在高中教学阶段,这些问题暂时没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本教材在选文和编写的过程中已经注意了这一问题,这里提请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留意。

三、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比如学习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学说,可以引导学生省察自己有哪些做到了、有哪些还没有做到;学习了孔子关于“学”的思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看看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吸收;学习《庄子》一书中河伯和北海若的寓言,可以引导学生以北海若那蕴蓄深厚、博大而不自满的境界来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这些思考,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地开展,比如可以让学生边学习边就这一类的问题写作思考札记等等。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养成一种反省自我的习惯,学以致用。

还可以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比如,学习孔子的义利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上时有出现的以黑心棉被、假药假酒、劣质奶粉等牟利的不良现象,反思孔子义利观的现代价值;学习《老子》“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一章,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那些做事情即将成功,却由于不能“慎终如始”而终归失败的例子,来加以思考。这种训练,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正确、深入看待种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体会先秦诸子的现代价值。

当然,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或相关社会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流于泛滥。因为诸子思想浑厚深刻,而学生生活阅历、阅读经验都还非常有限,很多东西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是很正常的,老师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对诸子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渐进的、长远的过程,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不必片面追求让学生把诸子都“读懂”“读透”了,从而将诸子思想浅显化、简单化,乃至庸俗化。

四、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多种形式的座谈和讨论,——这些座谈和讨论甚至可以作为兴趣小组的活动来开展。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汇,来促进对问题的思考,加深认识,产生思想的火花;通过交流,来激发学习学习、思考的兴趣。本课程可以交流讨论的话题非常之多,教材以及教师用书都提供了一些例子。其实,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孟子“民为贵”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孟子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四端说”的启示意义、《庄子》的“尊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庄子“无路可走,终归于有路可走”的思想取向及其启示意义、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的异同等,都可以拿来讨论、座谈乃至辩论。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们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在准确、深刻把握先秦诸子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以弘扬诸子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基础,切当地联系自我和社会实际,但又不偏离本课程的主旨。

五、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从总体上说,先秦诸子不是冷冰冰的道德教诲,不是抽象枯燥的思想学术,不是迂远疏阔的思辩玄谈,而往往是生动活泼的、奇异美丽的、温情体贴的、对社会人生具有巨大穿透力的、语言简洁而意旨深远的。任课老师只有把诸子的魅力展示给学生,用这种魅力来感动他们,才能够使他们产生丰富的阅读快感,使他们渐入佳境。在编写教材和教师用书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发掘诸子文章的魅力,目的就在这里。总之,要努力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先秦诸子是引人入胜的。

六、是要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和必修语文课的学习结合起来。先秦诸子是培养高中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之一。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曾打比方说:读好先秦时候的典籍,再往下读,那是“顺流而下”;反过来,先读了后面的典籍,即便读得很好,再去读先秦时候的典籍,那是“仰攻”。这个比方很能说明其中的道理。通过学习、研读先秦诸子,来掌握一批古文常用的基本词汇,掌握相关的基本语文知识,培养自己对古文的语感,自然会提高阅读其他古文篇章的能力。而且,就像吕思勉先生说的,“中国文学,根柢皆在经、史、子中,近人言文学者,多徒知读集,实为舍本而求末;故用力多而成功少”。他说明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必修课程中有不少篇章,其表达方式或思想内涵实际上根源于先秦诸子的。任课老师在授课的具体过程中,注意提示这一层关系,既可以使必修课和选修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外,历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有不少跟先秦诸子直接相关。比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先阅读《韩非子》当中的一则故事,然后以它内含的道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当时题目提供的是原文的意译)。像这样的例子,任课老师适当地予以提示,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相信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在这一方面做出自己不可替代的贡献。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必修教材总体介绍2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